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bat36534款电动自行车涉违法违规被禁售 新规正式落地多地发文采取严监管
未来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凌萌)近期,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多批次《删除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下称“目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未来网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8月以来,共有25家企业的34款车型因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重大违法违规、3C证书暂停等违法违规问题被通报,涉事车型被禁止在本市销售和登记上牌。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规正式实施,行业迎来强监管。业内人士指出,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行业管理,提高、完善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及有关管理规范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电池随意改装等乱象上。如若长期监管不到位,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各类事件乃至事故,会越来越多。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的多批次《删除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未来网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8月以来,共有25家企业共计34款型号的电动自行车因违法违规而“上榜”。
记者注意到,《目录》中多个知名电动自行车品牌被通报。如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小牛”牌电动自行车(型号:TDR85Z),因“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被通报;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旗下的“绿源”牌电动自行车(型号:TDT2268Z),因“3C证书暂停”被通报;小刀(天津)车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小刀”(型号:TDT02339Z),同样因“3C证书暂停”被予以通报。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企业旗下同一品牌电动自行车,因同一问题屡次“上榜”被通报。其中,邦德渤海电动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旗下的“邦德富士达”牌电动自行车(型号:TDT078Z及TDT079Z),均涉“3C证书暂停”问题;江苏优速车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骑行士”牌电动自行车(型号:TDT149Z、TDT145Z、TDT147Z),均涉“不符合相关规定”问题;江苏众星电动车有限公司旗下的“众星”牌电动自行车(型号:TDT570Z、TDT206Z、TDT566Z),均涉“不符合相关规定”问题。
上述监管通报,仅揭开了电动自行车行业乱象的一角。近年来,涉及“小电驴”非法改装、自燃、违规销售等乱象频现,甚至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危及公众的人身健康及财产安全。
针对上述通报以及新规的实施,11月1日,未来网记者分别向上述涉事企业的公开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公关部有关人员向记者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并迅速针对新国标中的相关条款进行技术攻关和依据标准中的试验方法进行验证,确保方案设计合理、产品质量合格。截至发稿前,其他企业均未予以回复。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民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财经评论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谭浩俊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的落地实施于电动自行车而言意义重大,行业迎来了强监管。“从此前的案例来看,电动自行车行业乱象主要集中在非法改装、质量问题上,如通过改装电池,提高车速、增加续航里程等,往往会导致电路短路、整车重量改变,引发自燃、超速失控产生侧滑和前翻等风险。”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向未来网记者表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问题屡发,一些厂家为了提高销量,经常打“擦边球”,甚至不惜违反国家标准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让不合规的产品流入市场,埋下重重隐患。“新规的出台及实施主要是为了保证车主的使用安全,重点对电动自行车的外观尺寸、电池容量、车速等方面进行限制。”
如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官方账号于10月31日发布《给全省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的告知书》,明确自11月1日起严禁销售“车载式”充电车型;同时要求销售门店核对产品合格证上“商标”“型号”“CCC证书编号”等信息,与网站查询信息是否一致,以及证书状态是否为“有效”;同日,上海市监局官方账号也发布消息称,将持续深入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